岁末年初,集团宽大干部职工纷纷利用淡季时间为自己充电,各公司、各部分也积极为各人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。
上月底,为期八天的集团工业系统第三十九期轮训班乐成召开。来自十八家公司的三十六名主任、副厂级治理干部加入了培训,各人在课堂上系统学习了IE技法、生产统筹等知识,并通过实际走厂讨论,深化了自己的学习结果。在结业之后,轮训学员们继续在班级群里进行学习结果的反刍与讨论。
本月初,本报编辑部利用微信群,组织了第三期通讯员“二十一天写作训练营”,希望各人通过二十一天的连续打卡写作,慢慢养成写作的习惯。各公司通讯员积极加入,第一周内就有十三个单位、五十四名通讯员加入其中,其中还包括了集团南发、南泉、南江的六位内训师。本次运动各人围绕“微学习”的主题,分享了自己的事情经验和感受、生活中的种种感悟。令人惊喜的是,在训练营第三天开始,就有加入了轮训班的通讯员向各人分享她利用培训所学,改善工序操作的心得,引发了热烈的探讨;另有一些通讯员把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出来,各人一起资助想步伐,把写作营酿成了“攻关营”。
通过这两个典范学习模式,我们获得了几点收获。首先是学习并不但有一种形式,也不但在于课堂上。在培训的课堂上,我们进行的是集中性、现场化的系统学习,它将资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眼界视野;而交流讨论,则是以实践为课堂,以身边的人事物为师,它让学习越发接地气,更易为各人所理解和接受。学习也纷歧定要有牢固场合,只要有向学之心,线上的分享和交流,一样可以有所得。
其次,学习是一项连续性的事情。轮训班学员通过时时的反刍,牢固自己的所学,并通过实践,来应用自己的新知,这是连续性的再学习;通讯员要包管自己每天都有话可说,就必须通过不绝地视察生活、思考事情来获得灵感,而在不绝的坚持中,他们发明了更多可写、可想的题材。两者殊途同归,最终都形成了可连续的良性循环。
其三,淡季的学习时间很是名贵,我们不但要学,还要学有所成,要为自己盘算一下“学习结果转化率”。检验的要点只有一个,就是实践。只有当我们花费了大宗时间和精力的学习真正能够应用于实践,能够推动我们事情的提升改善,我们的“学习”才是真正有用且有效的。